曹偉
蘇河十八灣,灣灣有故事,蘇河十數(shù)橋,橋橋有來歷。
由遠往近:外白渡橋、乍浦路橋和四川路橋
蘇州河上的橋梁,如今多以路名命名,但在晚清民國時,它們往往會有一個更個性化的橋名。這個名字或正式,或只是民間約定俗成,但有一點卻是一致的:橋名蘊含著豐富的信息量,三兩字間,就蘊含著一段段生動的故事。
其中最有名的莫過于外白渡橋。
外白渡橋
1855年前后,英國商人韋爾斯等人在蘇州河口頭擺渡附近建造一座木橋,習稱“韋爾斯橋”。后者因收取過橋費,為時人詬病。鑒于此,1873年,工部局將其購入并拆除,然后在其東側(cè)另行建造一座木橋,因橋南堍為公家花園,遂稱“公園橋”。
俯瞰外白渡橋
由于新橋不再收費,加之地處外擺渡,“外擺渡橋”、“外白渡橋”這樣的俗稱不脛而走,到了20世紀初,木橋被拆除改建為鋼桁架橋,橋的形式已經(jīng)翻天覆地,但“外白渡橋”這個俗名卻反而逐漸成為其正式名稱,伴隨著這座城市的人們,歷百年而彌新。
有“外擺渡橋”,自然就有“里擺渡橋”,后者位于前者上游,它就是如今的四川路橋。開埠之初,今四川路橋的位置曾是一處名為“二壩郎”的渡口。1878年,工部局在此建造木橋,因其所處位置,得名里擺渡橋。
四川路橋
1920年代初,此處已成滬上南北交通干道,人流密集、車水馬龍,木橋不敷使用,于是拆除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(jié)構(gòu)的四川路橋,在1922年8月正式通車。之后不久,四川路橋北堍,氣勢恢宏的上海郵政大樓拔地而起。這棟在主立面及東北轉(zhuǎn)角處設計了連續(xù)19根數(shù)十米高科林斯柱的折衷主義建筑一經(jīng)落成,就成為蘇州河畔最有辨識度的地標之一,四川路橋也因此被人們稱為“郵政局橋”。此后近百年間,一橋、一樓共同見證了上海城市變遷的諸多歷史性時刻,而兩者同框,也早已成為申城經(jīng)典畫面,為世界所熟知。
四川路橋今影 資料圖
翻開如今的地圖,從四川路橋溯河而上,緊接著的就是河南路橋,但在歷史上,兩者間還有過一座連接今天江西中路與江西北路的橋梁,它就是曾經(jīng)的“自來水橋”。
1883年6月,英商上海自來水公司位于楊樹浦的水廠正式放水營業(yè)。為了將自來水從滬東引到蘇州河南岸,自來水公司在江西路的位置架設木橋,橋的外側(cè)排設有水管。與眾不同的外觀,令它在近代蘇州河眾多橋梁中獨樹一幟,而所承載的特殊功能也令“自來水橋”之名被更多人所接受。
自來水橋
1942年,木橋因年久失修被拆除,之后再未重建,這座為“自來水過蘇州河”而建造的橋梁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,成為了一段別樣的記憶。
站在自來水橋往西眺望,河南路橋近在眼前。如今的河南路橋北堍,網(wǎng)紅地標“左擁右抱”。東側(cè)曾經(jīng)的“遠東第一公寓”河濱大樓巍峨矗立,西側(cè)昔日上??偵虝髽侨嫘蘅樅笫⒀b回歸,風華依舊。然而,若要回到這座橋最初落成的年代,那時的網(wǎng)紅還輪不到它們。
1875年,工部局在此建造了第一座簡易木橋,一年后,吳淞鐵路通車,起點站就設在這座橋的北側(cè),“鐵馬路橋”很快聲名鵲起。到了1884年重建時,上海新天后宮也幾乎同時在橋北側(cè)建成。作為沿海城市,媽祖信仰在晚清上海受到官方與民間的共同推崇,天后宮的地位自然不言而喻,而通往后者的必經(jīng)之路河南路橋,也因此得名“天后宮橋”或是“天妃宮橋”。
晚清明信片中的天后宮(前景為河南路橋)?!逗I锨屣L:明信片上的蘇州河》 圖
值得一提的是,1899年公共租界擴界后,天后宮所在區(qū)域也被納入其中,但由于后者的特殊地位,因此在條約中明確規(guī)定其仍歸中國政府管轄。于是乎,河南路橋畔就有了這樣一塊“國中之國”中的中國土地,在租界犯了事的中國人,逃進了天后宮,巡捕往往無可奈何。針對租界的不少集會抗議活動,也常選擇在天后宮舉行。改革開放初,由于市政建設需要,天后宮大殿遷建至松江方塔園中。天后宮橋一名也逐漸消失。
“自來水”、“郵政局”代表著近代先進的技術與制度,“天后宮”承載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。下面這兩座橋,盡管他們的俗稱如今看來并不討喜,但也同樣反映了近代上海城市發(fā)展變遷,它們就是“新、老垃圾橋”。
老垃圾橋,即如今的浙江路橋,始建于1879年,最初為一座簡易木橋,1887年曾拆除重建。隨著橋北在19世紀末被劃入公共租界,人員往來日益增多。20世紀初,該橋被改建為鋼桁架結(jié)構(gòu),并鋪設了軌道共有軌電車通行。它也因此與外白渡橋一起,成為了近代上海蘇州河上少有的幾座鋼桁架橋之一。
“垃圾”二字,得名于橋堍的垃圾碼頭,上海自晚清以來,城市人口不斷膨脹,生活垃圾也與日俱增,垃圾必須依靠外運才能消化處理。在當時的歷史環(huán)境下,陸路運輸尚不成熟,而作為江南水鄉(xiāng)的上海,水運則是十分發(fā)達,蘇州河畔也因此誕生了多處以裝卸輸運垃圾、糞便為主的碼頭,位于浙江路橋堍的就是較早的一處。
1899年,泥城橋(今西藏路橋)改建,因后者橋堍也有垃圾碼頭,因此得名新垃圾橋,浙江路橋也相應地被稱為老垃圾橋。蘇州河對于當時上海城市生活的重要性,在這兩座橋名中也盡顯無遺。
浙江路橋
放眼蘇州河眾橋,這還不是唯一的“新、舊組合”。近代之前,蘇州河上就曾建有石閘,其中以康熙年間蘇松常道韓佐周初建,上海知縣任辰旦復建之三孔石閘最為有名,民間俗稱老閘,位置就在今天的福建路橋處。上海開埠后,工部局曾在此建造簡易木橋供人免費通行,之后又經(jīng)歷多次修繕或重建。福建路橋,也因此被時人俗稱為老閘橋。
有老閘,自然還有新閘。新閘,位于老閘上游二、三里,始建于清雍正、乾隆年間,因已有老閘之故,得名新閘。為便于過河,近代之前新閘處曾建有浮橋,1862年時任江蘇巡撫李鴻章將其改造為三孔吊橋,1897年,為便于兩岸交通,地方紳商自籌資金,改建為西式木質(zhì)平橋。1916年,為適應汽車通行的需求,又將木橋拆除改建為鋼桁架橋。
早期的新閘橋
雖歷經(jīng)變遷,“新閘橋”之名始終依舊,可惜“老閘橋”已淡出歷史舞臺,否則這一新一舊,倒也是傳統(tǒng)時代上海城市記憶的絕好寫照。
新閘橋
從新閘橋往西,蘇州河上的橋梁不再似下游這樣密集,不過,橋名背后的故事卻一點也不少。今天的江寧路橋,曾有一個霸氣十足的名字:造幣廠橋。為便于員工往來蘇州河兩岸,1929年中央造幣廠承擔部分費用,會同上海特別市政府工務局在該廠門前建造了一座橫跨蘇州河的5孔木橋,這番有錢任性之舉之下,“造幣廠橋”之名不脛而走。1949年,廢木橋改建新橋,因南堍接江寧路,遂取名為“江寧路橋”。
如上所述,相較于如今的橋名多來自于路名,近代上海蘇州河眾橋梁名字的來源顯然要豐富生動的多。
1918年地圖,恒豐路橋的北境是恒豐絲廠,社區(qū)晨報/《歲月拾萃》 圖
其他還有如乍浦路橋,曾因位于外擺渡橋與里擺渡之間,得名“二擺渡橋”。恒豐路橋,1903年初建時南岸橋堍有舢舨廠,被人稱為“舢舨廠橋”。寶成橋,此處原有談家渡口,因此亦有“談家渡橋”之稱。再往上游的曹楊路橋曾名曹家渡橋,亦因渡口得名,此外由于南堍有三官堂,所以這座橋還有另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:“三官堂橋”。
恒豐路木橋南望 社區(qū)晨報/《歲月拾萃》 圖
談家渡橋
小小橋名,多多往事。每當行走在這一座座橫跨蘇河的橋上,那些“多姿多彩”的名字都會浮現(xiàn)眼前。三兩字間,歷史盡顯,城市絢爛的記憶也一同融進了生活。
責任編輯:朱喆
校對:張亮亮
版權保護: 本文【做網(wǎng)站哪家公司好優(yōu)找蘇州聚尚網(wǎng)絡的簡單介紹】由信途科技長沙網(wǎng)站建設發(fā)布,轉(zhuǎn)載請保留鏈接: http://macbookprostickers.com/jzxx/1533.html
*請認真填寫需求信息,我們會在24小時內(nèi)與您取得聯(lián)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