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獻帝建安二十二年(217),大疫?!?/p>
《后漢書》之中短短一句話,背后卻蘊藏著一場巨大的災(zāi)難。古今對照,聞?wù)呗錅I。
東漢從光武帝建武元年(25)到獻帝建安二十五年(220),近兩百年間,是我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瘟疫頻發(fā)時期。
建安十三年(208),在著名的赤壁之戰(zhàn)中,曹營爆發(fā)了可怕的瘟疫。內(nèi)外交困下,逼得曹操不得不退兵。
之后建安二十二年的那場瘟疫,造成了更加慘烈的傷亡。北方地區(qū)瘟疫肆虐,民生多艱。
曹植在《說疫氣》中對這場疫病流行的慘狀有著詳盡的記載:“建安二十二年,疫氣流行,家家有僵尸之痛,室室有號泣之哀?;蜿H門而殪,或覆族而喪。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?!?/p>
驚才艷艷的建安七子,除了孔融、阮瑀早死之外,剩下的五人皆隕落于這場殘酷的大瘟疫之中,無一幸免,徒留建安時代“三曹七子”的如煙往事讓后人遐想追憶。
河南許昌曹丞相府曹操像。圖源:圖蟲創(chuàng)意
建安“七子”之稱,始于曹丕。
他在著名的《典論·論文》中,首次將“七子”作為當時文人的代表提出:“今之文人,魯國孔融文舉,廣陵陳琳孔璋,山陽王粲仲宣,北海徐干偉長,陳留阮瑀元瑜,汝南應(yīng)玚德璉,東平劉禎公干,斯七子者,于學(xué)無所遺,于辭無所假,咸以騁驥騄于千里,仰齊足而并馳。”
建安七子中,年紀最大的孔融出生于漢桓帝永興元年(153),而最后去世的徐干病逝于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(217),前后跨時約65年。這幾十年正是漢魏之際社會最黑暗、時事最紛亂、政治局勢和思想意識領(lǐng)域變化最劇烈的年代。
天下大亂,社會動蕩不安,外戚與宦官交替掌權(quán),各地軍閥擁兵自肥,合縱連橫,兵戎不息,真可謂“家家欲為帝王,人人欲為公侯”。
先是黃巾起義,再是外戚何進與宦官張讓等同歸于盡,后是董卓之亂,董卓之亂以后就是由此引發(fā)的軍閥混戰(zhàn)。隨著軍閥相互吞并,最后有實力的只剩下三家。其中,曹操迎帝都許(今河南許昌),“挾天子以令諸侯”,在群雄角逐中占據(jù)絕對優(yōu)勢地位,率先在北方穩(wěn)定下來。
天下亂而將治,也直接或間接促使了很多文人的出世。
他們或四處奔走,尋找建功立業(yè)、富貴揚名的機會;或明哲保身,待時而動。他們大多走上了與漢一統(tǒng)政權(quán)相左的道路,當然也有一些對漢室忠心不二之士,譬如孔融。
央視版《三國演義》孔融劇照。圖源:網(wǎng)絡(luò)
孔融,字文舉,是孔子的二十世孫。
4歲的時候,與他的兄長們一起吃梨,就懂得主動拿最小的梨吃,為宗族所嘖嘖稱奇。作為《三字經(jīng)》中最小的教科書級典范,小孔融憑借著禮讓知孝順的品德名垂千古,“融四歲,能讓梨,悌于長,宜先知”。
董卓之亂前,孔融曾在朝中做過官。董卓控制朝政后,孔融對其肆行廢立之行常有匡正之言,因而忤逆了董卓的意旨,轉(zhuǎn)為議郎,后又被遣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??ぃń駥偕綎|)為相,時稱孔北海。
在北海的六七年間,孔融積極著手文治武功,力求有所建樹。《后漢書》稱,“(孔)融到郡,收合士民,起兵講武”,志在靖難。面對黃巾起義的要沖,主觀上,孔融想要收復(fù)為起義軍占領(lǐng)的大片地盤,故而不畏艱險,主動迎擊;然而客觀上,他乃一介書生,用兵講武非其所長,難以和浩浩蕩蕩的農(nóng)民起義軍相抗衡。所以縱然竭盡全力,也還是每戰(zhàn)必敗,甚至不能自保,狼狽而逃。
先是被張饒擊潰,再被管亥包圍,危急之下,孔融只好“遣東萊太史慈求救與平原相劉備”。劉備聽說大名鼎鼎的孔融向自己求救后,大驚:“孔北海乃復(fù)知天下有劉備邪?”那口氣,就好比一個追星族聽到明星說認識自己一樣。于是,劉備立刻派遣三千人救“偶像”于水火,“賊乃散走”。
孔融在北海期間,曾兩度謀迎天子還洛陽。第一次由徐州刺史陶謙牽頭,第二次兩人共謀,但是都沒有成功。當時的左丞相考慮到孔融的處境,勸他托附袁紹、曹操,而孔融知道“紹、操終圖漢室,不欲與同”,對左丞相的話感到很生氣,“怒而殺之”。
漢獻帝都許后,孔融應(yīng)征入朝?!顿Y治通鑒》中載,“曹操與融有舊,征為將作大將”。如無意外,孔融將發(fā)光發(fā)熱,為漢室鞠躬盡瘁,死而后已。在朝任職期間,他充分利用個人在賢才中的號召力,鼓勵賢士出仕,積極為漢王朝推薦人才,先后薦舉過禰衡、邊讓等人,或上書于漢帝,或致信于曹操,贊揚人才的賢良,闡述禮賢的意義。
只是,獻帝都許,標志著漢鼎已經(jīng)移于曹家了。而孔融入朝,仍抱著興旺漢室的目的。這樣,孔融與曹操之間在政治態(tài)度上逐漸產(chǎn)生矛盾,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孔融初入許時,還曾作《六言詩》三首贊譽曹操接駕救難,是個好人。很快,隨著曹漢之間的矛盾加劇,孔融“見操雄詐漸著,數(shù)不能堪”,便撰文對其嘲諷,“多侮慢之辭”。比如,寫《嘲曹公為子納甄氏書》,嘲諷曹操攻破鄴城,為兒子曹丕納袁紹次子袁熙的妻子甄宓。
最終,孔曹之間的矛盾發(fā)展到白熱化。因為孔融的某些言論和忠心漢室的政治態(tài)度,兼之孔融在士人中的影響越來越大,“海內(nèi)英俊皆信服之”,這樣使曹操感到孔融對他的“大業(yè)”產(chǎn)生了威脅。
建安十三年的八月(208年9月),河南許昌刑場上日照當頭。孔融對他的三大罪行宣讀似聽非聽,自言自語:“饞邪害公正,浮云翳白日”,“生存多所慮,長寢萬事畢”。
話音剛落血氣彌漫。
這位4歲以孝聞名的孔子后代,52年后,被曹操以“違天反道,敗倫亂理”的不孝罪名下獄處死,株連全家。
故事連環(huán)畫,孔融弱子稚女被殺。圖源:網(wǎng)絡(luò)
建安七子之首就此結(jié)束了他的人生旅程。
與孔融年紀差不多的陳琳,也寫文罵過曹操——不僅罵了曹操本人,還氣勢十足地將曹操祖宗三代罵了個遍。
陳琳劇照。圖源:網(wǎng)絡(luò)
陳琳在董卓之亂前已在洛陽任職,是外戚大將軍何進屬下的主簿。何進為徹底消滅宦官集團,曾聽取袁紹等人的意見,想要召四方猛將入京城洛陽,以脅迫何太后。陳琳上書《諫何進召外兵》諫阻,準確估量政治形勢并作出了透徹的分析。可惜何進一意孤行,未聽取這些意見,結(jié)果釀成大禍,失敗被殺。
陳琳在董卓進京后,避難到了冀州,進了袁紹幕府。
先前,董卓進京,袁紹和董卓不合,亡奔冀州,成為關(guān)東討伐董卓盟軍的盟主,一時名聲大噪。陳琳在眾豪杰紛紛依附袁紹時,也樂為之用。在袁紹帳下,陳琳主要從事老本行,為袁紹寫寫軍國書檄和章表之類的文章。
建安元年(196)九月,曹操恭迎漢獻帝都許,下詔書“責(zé)怪”當時據(jù)有青、冀、幽、并四州之地的袁紹“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,不聞勤王之師而但擅相討伐”。陳琳趕緊為袁紹草擬了一篇文章陳情自辯,后來,袁紹得封鄴侯。
當時,曹操自為大將軍,袁紹恥居其下,表示“我不干”,曹操只好讓位于袁紹。兩虎相爭,必有一傷。
建安四年(199),袁曹官渡大決戰(zhàn)的前夕,陳琳為袁紹寫下了那篇著名的檄文《為袁紹檄豫州文》(檄文本無名,名稱為后世所加)。
據(jù)說,這篇檄文曾把曹操激得血氣直飆腦門,治好了他的間歇性頭痛?。骸埃悾┝兆髦T書及檄,草成呈太祖(指曹操)。太祖先苦頭風(fēng),是日疾發(fā),臥讀琳所作,翕然而起曰:‘此愈我病’?!?/p>
文中,陳琳以大開大合的筆勢歷數(shù)曹操的罪狀,多方面揭露了曹操的兇殘暴虐:宦官之后,嫉賢妒能,劫持天子,獨斷專行,排除異己和盜墓摸金等。還批判曹操的養(yǎng)祖父曹騰是一個“饕餮放橫,傷化虐民”的死太監(jiān),父親曹嵩則是一個“因贓假位”、顛覆皇權(quán)的大奸大惡之徒。
當然,陳琳最后不忘歌頌一下自家主子袁紹,告訴人們不要依附曹操,而應(yīng)歸順袁紹。
袁紹劇照。圖源:網(wǎng)絡(luò)
罵得這么狠,要是袁紹打贏了倒還好說,只是現(xiàn)實就是這么戲劇化——袁紹敗了,陳琳為曹軍俘獲。曹操一見陳琳,就破口大罵:“卿昔為本初(指袁紹)移書,但可罪狀孤而已,惡惡止其身,何乃上及父祖邪?”意思是,你當初罵我就算了,為啥還要罵我的祖宗三代?
陳琳無奈,連忙躬身稱罪,“形勢所逼,形勢所逼”。
不過,他大概沒有料到,他并沒有落得比孔融更慘的下場,反而得到了曹操的任用,在幕府中擔(dān)任司空謀祭酒、管記室,依舊干回寫軍國文書、檄文的老本行。
和陳琳一起做“管記室”同事的是阮瑀。他倆寫的章表書記都很出色,就算是匆忙顛沛間撰寫的文章,曹操看完后都無法改動一字。
阮瑀有個兒子叫阮籍,即后來的“竹林七賢”之一,還有個孫子叫阮咸,都是魏晉時期的名人。阮瑀年輕時曾受學(xué)于學(xué)識淵博的著名學(xué)者蔡邕,蔡邕稱贊他為奇才,“童子奇眉,朗朗無雙”。
“竹林七賢”《高逸圖》中的阮籍,慣作青白眼。圖源:網(wǎng)絡(luò)
雖然阮瑀也在幫曹操做事,但卻帶有些不情不愿半強迫的性質(zhì),因為他只想避世而居。
曹操的從弟曹洪,早年曾隨曹操起兵討伐董卓,建安初時聽說阮瑀的才華就想起任他,結(jié)果阮瑀拒絕了,閉門在家號稱有病不去。即使被打,也不去,“榜笞瑀,瑀終不屈”。曹洪向曹操告狀,曹操知道阮瑀裝病,于是派人上門敲門:“你既然不肯為曹洪所用,跟我混怎么樣?”阮瑀見稱病都躲不掉,只好硬著頭皮出仕。
在隨曹期間,阮瑀消極怠工,總是悲悲切切、泣涕漣漣的樣子。他寫詩說,“荊蠻非我鄉(xiāng),何為久滯淫”,“獨夜不能寐,攝衣起撫琴”,“羈旅無終極,憂思壯難任”。時時苦悶憂愁著在外寄人籬下什么時候才是個盡頭。他還時常寫文重申自己的歸隱之思,心心念念避世遠居、不求聞達。
然而,未等盼來歸隱,建安十七年(212)初冬,“病于體弱”的阮瑀就短命早亡了。
跟阮瑀一樣,徐干也整天想著隱居。曹丕就曾評價他:“獨懷文抱質(zhì),恬淡寡欲,有箕山之志,可謂彬彬君子矣?!?/p>
東漢游學(xué)之風(fēng)盛行,僅京師的太學(xué)生,就有數(shù)萬人。他們求學(xué)之外,還參與到當時的政治活動中?!肮谧遄拥?,結(jié)黨權(quán)門,交援求名,競相尚爵號?!毙旄煽床粦T這種行為,干脆兩耳不聞窗外事,閉門自守,窮處陋巷,夜以繼日認真讀書。由于學(xué)習(xí)太認真,他的父親怕他生病了,還得常常叮囑他不要996,要注意休息。
建安七子雕像。圖源:圖蟲創(chuàng)意
董卓兵犯洛陽、劫主西遷時,徐干剛滿20歲。他“避地海表,自歸舊都”,仍然在鉆研學(xué)業(yè)。董卓之亂被平定后,州郡牧守聽聞了徐干的名聲,特來邀請他出仕。徐干正在埋頭讀書,想也不想就婉拒了。
他給出的理由是:“君以為縱橫之世,乃先圣之所厄困也,豈況吾徒哉?”亂世之中,連孔子這樣的先賢都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華,更何況他這樣的人呢?
曹操遷都許昌獨攬大權(quán)后,曾兩次征辟徐干,但都被他婉拒了。然而,在曹操鍥而不舍地第三次向徐干拋出橄欖枝時,出人意料的是,徐干接住了,不日動身歸曹。
更出人意料的是,徐干素來“清玄體道”,“不耽世榮”,歸曹后卻有著一股熱血和濃情,以及一顆強烈的用世之心?;蛟S是因為經(jīng)過近十年的考察,他覺得曹操符合自己心中對“明君”的定義吧。
在徐干的心中,理想型明君是仁智兼?zhèn)涞氖ト耍饶堋皩彺蟪肌?,得賢者之心,選賢用能,又能“慎所從”,對大臣之策作出正確的判斷,付諸實施。徐干的《中論》一書中就有大量關(guān)于明君賢臣及賢明政治的內(nèi)容。而當時的各路諸侯,要么有賢才而不知所用,比如袁紹、劉表,要么動輒殺戮賢士,比如董卓。
隨征五六年間,徐干看到了很多東西,包括見到了先后去世的孔融和阮瑀,聽到了理想破滅的聲音,真真切切地感到心累了。
建安二十一年(216),曹操晉封魏王,徐干則以身體不佳為由,再次隱居。
心累之前的徐干,在鄴下曾有過一段美好快樂的時光,并結(jié)識了一生的好友劉禎。
許昌建安七子雕像。圖源:圖蟲創(chuàng)意
劉禎小時候就以才學(xué)知名,八九歲的時候,就能背誦《論語》《詩經(jīng)》,以及幾萬字的賦文。因記憶力超群,辯論應(yīng)答敏捷,而被眾人稱為神童。擅長作詩,五言詩尤為諸子之尊,與曹植并稱“曹劉”。元好問對他二人曾高度評價稱“曹劉坐嘯虎生風(fēng),四海無人角兩雄”,可見其文學(xué)造詣不凡。大評論家鐘嶸更是直言:“陳思(指曹植)以下,禎稱獨步?!?/p>
曹丕也很喜歡文才出眾的劉禎,還在任五官中郎將時,就曾贈給他一條貴重的廓落帶。后來有一天,曹丕后悔了,想要索回,他調(diào)侃劉禎說:“夫物,因人而貴,故在賤者之手,不御尊之側(cè)。今雖取之,勿嫌其不反也?!贝蟾乓馑际钦f,劉禎是賤者,配不起那貴重的廓落帶,太寒磣,我現(xiàn)在來拿回去,你不要介意哈。
劉禎聽了,不卑不亢地回復(fù):“夫尊者所服,卑者所修也;貴者所御,賤者所先也?!弊鹫叱缘暮鹊拇┑挠玫?,還不都是卑者所供給的么?有本事您別用。再說了,“未尚聽至尊賜而反索者也”,哪有出爾反爾的道理。
曹丕口服心服,不再惦記他的廓落帶了。
曹丕在請諸子聚會喝酒的時候,曾命自己的夫人甄宓出拜,拉近與眾人的關(guān)系。眾所周知,甄宓是一代絕世佳人,據(jù)說曹植《洛神賦》中美麗洛神的原型就是甄宓。大概一睹其傾國傾城貌也是當時諸子的共同愿望,只不過礙于禮教大防,眾人不得不“伏”低,就劉禎一個人任性憨直地“平視”甄氏。
曹丕約摸是深知劉禎的耿直個性,不予計較,但是曹操聽說后,反倒借題發(fā)揮了一番,“乃收楨,減死輸作”。先是以不敬之罪將劉禎關(guān)在北寺獄中,再是“寬容大量”地罰劉禎去做苦力,到京洛之西的石料廠磨石頭。
在服刑時,劉禎給好朋友徐干寫詩,傾訴自己身陷囹圄的苦悶和不平,以及對好友的思念之情:
誰謂相去遠,隔此西掖垣。
拘限清切禁,中情無由宣。
思子沉心曲,長嘆不能言。
起坐失次第,一日三四遷。
——劉禎《贈徐干》節(jié)選
徐干的回信也十分真切深情:
與子別無幾,所經(jīng)未一旬。
我思一何篤,其愁如三春。
雖路在咫尺,難涉如九關(guān)。
陶陶朱夏德,草木昌且繁。
——徐干《答劉禎》
性格亢直的劉禎與沉靜退讓的徐干,怎么看都不是一類人,但其實兩人“文學(xué)相接之道并如氣類”,三觀一致,性情投契,不是一般阿貓阿狗的塑料友情可比。
建安七子中,還有一個人跟徐干、劉禎一起被曹操分配到曹丕曹植兄弟門下干活。此人或許是七子中存在感最低的一位了。
他的名字叫應(yīng)玚。
應(yīng)玚出身于汝南(今屬河南)望族,家族中都是博學(xué)多才的人。他們熟悉歷代典章,關(guān)心現(xiàn)實政治,積極總結(jié)歷史經(jīng)驗,熱心時政,且善發(fā)議論,世代以此知名。他的弟弟應(yīng)璩,也是一個很有名的文學(xué)家。
在入許歸曹之前,應(yīng)玚比徐干和劉禎多了一段南北奔波、求取知己的仕游經(jīng)歷。漢獻帝都許后,應(yīng)玚感到良遇在即,迫不及待地“托身早得所”了。曹植、曹丕都很敬重他,經(jīng)常邀他一起宴游吟詩。曹操聞其名,任命他為丞相掾?qū)?,也就是和劉禎同樣的官職?/p>
應(yīng)玚和阮瑀有一篇同題論文《文質(zhì)論》,主要是論述他們對社會、人生和政治問題的看法。阮瑀有重質(zhì)輕文的傾向,而應(yīng)玚則相反,更看重文辭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作用。從中我們可以發(fā)現(xiàn)二人各自的師心之見:阮瑀為人簡靜玄淡,信奉道家無為的人生態(tài)度,用世之心較弱,而應(yīng)玚博學(xué)多才,更強調(diào)立功立事,用世之心較強。
七子之中,要說存在感最高的,王粲恐怕當仁不讓。事實上,真正被曹操委以重任的,沒有穿過小鞋的,也唯有王粲。
王粲雕像以及湖北襄陽的仲宣樓。圖源:圖蟲創(chuàng)意
劉勰在《文心雕龍》中夸譽他是“七子之冠冕”,表示他在詩賦上的成就高于其他六人。而他的代表作《七哀詩》與《登樓賦》最能代表建安文學(xué)的精神。
王粲的父親王謙曾在何進門下任長史,他隨父西遷長安時,見到了當時的大文豪蔡邕,也就是前文提過的阮瑀的老師。
如果說當年蔡邕見到他的學(xué)生阮瑀時,夸他“奇才”,已經(jīng)很讓世人嘖嘖稱奇,表示羨慕了;那么當他見到年幼的王粲時,蔡邕直接“聞粲在門,倒屣迎之”,聽見王粲來了,為了趕緊出門迎接,鞋子都穿反了,并且見到之后還直言:“此王公孫也,有異才,吾不如也?!边@種程度的肯定和不吝贊美,世人無疑只能沒有反應(yīng)——都驚呆了。
關(guān)于王粲的“最強大腦”事跡,當時街頭巷尾廣為流傳。譬如,14歲時,和別人一起走路,路邊有一塊碑,大家停下來一起讀碑,身邊的人問他能不能背誦,王粲看了一遍,“背而誦之,不失一字”。圍觀別人下圍棋,棋局不小心亂了,旁觀的王粲也能很快就幫他們復(fù)原棋局,不誤一道。
初平二年(192),因為關(guān)中騷亂,17歲的王粲前往荊州(今屬湖北)依附劉表,一呆就是十五年,見證了荊州由興盛到衰落的過程。
劉表劇照。圖源:網(wǎng)絡(luò)
當時北有曹操和袁紹,東有孫權(quán),西有劉璋,而劉表占據(jù)荊州卻以守成為主,更加注意荊州內(nèi)部的穩(wěn)定和文治,沒有進行過什么大的對外戰(zhàn)事,似乎只滿足于孤守一方,坐觀時變。
王粲在戰(zhàn)亂中親歷過離家漂泊之苦,也親眼見過了亂世災(zāi)難,他的《七哀詩》中就有一首寫了他由長安避亂荊州途中所見饑婦棄子的場面:“出門無所見,白骨蔽平原。路有饑婦人,抱子棄草間。”因而,他熱切渴望安定的生活和太平盛世的到來,對于劉表的政策,他內(nèi)心是支持的。他曾把荊州看作“樂土”,對待荊州事務(wù)盡心盡力,力求有所作為。
只是很快,希望有多大,失望就有多大。荊州形勢相對安定,投奔到荊州的學(xué)士很多。漸漸地,士人中形成了一個共識:劉表難成大事,“不見事變,多疑無決,無能為也”。在各路軍閥的角逐中,劉表并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,屢屢錯失良機。
后來劉表病卒,王粲立刻撮串劉表的兒子,即荊州新的繼位人劉琮歸附曹操。王粲想要的是,“行中國之舊壤,實吾愿之所依”。他想要回到中原去,建功立業(yè),揚名天下。于是王粲歸曹,深得曹氏父子信賴,賜爵關(guān)內(nèi)侯。那一年是建安十三年(208),正是孔融死的那一年。
歸曹后的王粲深受曹操的信任和重用,可謂如愿以償。他“入侍帷幄,出擁華蓋”,隨同曹操南征北戰(zhàn)。
在孔融死后、阮瑀死前的四年時光中,建安六子有過許多次聚首。
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戰(zhàn)后,劉備讓劉表的另外一個兒子劉琦當荊州刺史,自己引兵向南,占有荊州江南四郡,劉璋與曹操絕交而與劉備結(jié)好。孫權(quán)則穩(wěn)居江東。自此,曹操一時再無力南下掃滅孫劉,他蕩平天下的活動暫告一段落。居于曹營中的建安諸子,生活也悄然發(fā)生了變化。
建安十六年(211),曹丕為五官中郎將,曹植為平原侯,徐干、劉禎、應(yīng)玚轉(zhuǎn)入曹氏兄弟門下,而王粲、陳琳、阮瑀則仍在曹操府中任職。此期,他們在鄴城的主要活動就是和曹氏兄弟一道晝游夜飲、吟詩作賦。
三曹及建安諸子的聯(lián)手,確實掀起了一股強勁的文學(xué)熱潮。正如鐘嶸在《詩品》中所說,“彬彬之盛,大備于時矣”。
當時所謂的“南皮之游”,氣氛尤為熱烈,以至于即將繼位稱帝的曹丕在建安二十五年(220)寫給心腹吳質(zhì)的書信中,還念念不忘當年情形:“每念昔日南皮之游,誠不可忘。”他們一起讀書論學(xué),吟詩作賦,彈棋博弈,調(diào)箏弄笳,游園飲酒,憧憬未來,多快樂??!
建安七子相關(guān)畫作。圖源:網(wǎng)絡(luò)
但很快,樂往哀來,斯樂難常。轉(zhuǎn)眼間各在一方,“元瑜(阮瑀)長逝,化為異物。每一念至,何時可言?!保ú茇А杜c朝歌令吳質(zhì)書》)
建安二十二年(217)春正月,王粲跟隨曹操南征孫權(quán),北還鄴城途中病卒,終年41歲。這一年,曹營之中疫病流行,王粲很可能在軍隊之中遭感染。另一種說法是,他死于一種慢性傳染病麻風(fēng)病。
不管王粲有沒有感染瘟疫,反正七子中剩下的四位,都沒能在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瘟疫底下逃生。
曹丕在給吳質(zhì)的信中回憶起這段日子,不住感傷落淚:“昔年疾疫,親故多離其災(zāi),徐陳應(yīng)劉,一時俱逝,痛可言邪?昔日游處,行則連輿,止則接席,何曾須臾相失!每至觴酌流行,絲竹并奏,酒酣耳熱,仰而賦詩,當此之時,忽然不自知樂也。謂百年己分,可長共相保,何圖數(shù)年之間,零落略盡,言之傷心!”(曹丕《又與吳質(zhì)書》)
建安諸子的傳奇就此成為如煙往事,空留活著的人或感傷,或追憶。
王粲去世后,還是世子的曹丕親自率領(lǐng)文士為他送葬。為了表達對王粲的眷戀之情,曹丕對王粲生前的好友說:“仲宣平日最愛聽驢叫,讓我們學(xué)一次驢叫,為他送行吧!”一片驢鳴之聲響起,這就是著名的“驢鳴送葬”。葬禮之后,曹植也親為王粲撰寫了誄文。
與王粲高規(guī)格的喪葬待遇形成鮮明對比的是,孔融死的時候,迫于曹操的雷霆之怒,昔日與孔融友善的許昌百官,沒有一個人敢為孔融收尸或致哀,只有一個叫脂習(xí)的京兆人,不怕死地獨自前往刑場,抱著孔融的尸體痛哭:“文舉,卿舍我死,我當復(fù)與誰語者?”
然而,孔融被曹操斬殺后,曹丕仍以重金向天下懸賞征募他的文章,把他與王粲、陳琳、徐干、阮瑀、應(yīng)玚、劉禎六位文學(xué)家相提并論,列為“建安七子”——此后,無論他們的生平際遇幾何,他們再也不是歷史長河中無足輕重的人物。
參考文獻:
[漢]班固:《漢書》,中華書局,1983年
[南朝宋]范曄:《后漢書》,中華書局,1965年
[晉]陳壽著、[南朝宋]裴松之注:《三國志》,中華書局,1959年
俞紹初輯校:《建安七子集》,中華書局,1989年
王鵬廷:《建安七子述論》,中國社會科學(xué)院研究生院博士學(xué)位論文,2002年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版權(quán)聲明:本文由信途科技轉(zhuǎn)載于網(wǎng)絡(luò),如有侵權(quán)聯(lián)系站長刪除。
轉(zhuǎn)載請注明出處http://macbookprostickers.com/xintu/2268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