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專題精講
文體特點:往往借助敘述某一事物、現(xiàn)象、人物來發(fā)表自己的觀點、見解。
(1)讀出議論的話題是什么;(論題)
(2)從文中的標志性詞語、議論句或抒情句把握作者的觀點和態(tài)度;(論點)
(3)分析文章的寫法(論證方法或寫作手法);
(4)把握作者使用的材料(論據(jù))
知識梳理
內容理解考察題型整體感知,確定篩選范圍
歸納整合,挖掘信息
如:《陋室銘》的主旨是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?!?/p>
例題:
柳子厚《鈷潭西小丘記》云:“丘之小不能一畝。問其主。曰:‘唐氏之棄地,貨而不售①?!瘑柶鋬r,曰:‘止四百?!钁z而售之?!云澢鹬畡伲瑒t貴游之士爭買者,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。今棄是州也,農(nóng)夫漁父過而陋之,賈四百②,連歲不能售?!?/p>
蘇子美《滄浪亭記》云:“予游吳中,過郡學東顧草樹郁然,崇阜廣水③,不類乎城中。并水得微徑于雜花修竹之間,東趨數(shù)百步,有棄地,三向皆水,旁無民居,左右皆林木相虧蔽。予愛而徘徊,遂以錢四萬得之?!?/p>
予謂二境之勝絕如此,至于人棄不售,安知其后卒為名人賞踐?滄 浪 亭 者 今 為 韓蘄 王 家 所 有 價 值 數(shù) 百 萬 矣 但 鈷 潭 復 埋 沒 不 可 識。士之處世,遇與不遇④,其亦如是哉!
選自(南宋)洪邁《容齋筆記》【注釋】①貨而不售:想賣卻賣不出去。②賈四百:標出四百的價錢。③崇阜廣水:高丘廣水。崇,高大。阜,土山。④不遇:沒有合適的機會。
1.解釋下列句中的加點的詞語。(4分)
(1)予憐而售之( ▲ )
(2)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( ▲ )( ▲ )
(3)不類乎城中( ▲ )
2.用“/”為下列句子斷句(三處)。(3分)
滄 浪 亭 者 今 為 韓 蘄 王 家 所 有 價 值 數(shù) 百 萬 矣 但 鈷 潭 復 埋 沒 不可 識。
3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。(4分)
(1)今棄是州也,農(nóng)夫漁父過而陋之
▲
(2)予愛而徘徊,遂以錢四萬得之
▲
4.本文和課文《馬說》表達了相近的人才觀:洪邁由前人文中記述的“鈷潭西小丘”“滄浪亭”的命運變化,聯(lián)想到“士之處世,遇與不遇”在于是否有“ ▲ ” (用本文原句填空),韓愈由伯樂相馬說起,認為伯樂和千里馬的關系是“ ▲ ”(用《馬說》中原句填空)。(2分)
1. (4分)(1)愛 (2)每天 表示轉折,但是 (3)類似,像
2. (3分)滄 浪 亭 者/ 今 為 韓 蘄 王 家 所 有/ 價 值 數(shù) 百 萬 矣/ 但 鈷 潭 復 埋 沒 不 可 識。
3. (4分)(1)如今被拋棄在這荒僻的永州,連農(nóng)民、漁夫走過也鄙視它。
(2)我因喜愛而在此流連,于是就用四萬錢買下了它。
4. (2分)名人賞踐 世有伯樂,然后有千里馬
(二)閱讀下面文言文,完成8~11題。(14分)
為 學
清·彭端淑
天下事有難易乎?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為,則易者亦難矣。人之為學有難易乎?學之,則難者亦易矣;不學,則易者亦難矣。
蜀之鄙有二僧:其一貧,其一富。貧者語于富者曰:“吾欲之南海,何如?”富者曰:“子何恃而往?”曰:“吾一瓶一缽足矣?!备徽咴唬骸拔釘?shù)年來欲買舟而下,猶未能也。子何恃而往!”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。西蜀之去南海,不知幾千里也,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。人之立志,顧不如蜀鄙之僧哉?是故聰與敏,可恃而不可恃也;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,自敗者也?;枧c庸,可限而不可限也;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,自力者也。
(選自《白鶴堂文集》)
1.下列各組句子中,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(3分)
A.為之,則難者亦易矣/為字共三十有四
B.蜀之鄙有二僧/肉食者鄙,未能遠謀
C.西蜀之去南海/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
D.顧不如蜀鄙之僧哉/顧野有麥場
用斜線(/)為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,只限三處。(3分)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。
3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。(5分)
(1)吾欲之南海,何如?(2分)
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,自敗者也。(3分)【答案】
1.(3分)C(A做/雕刻 B邊遠的地方/目光短淺 C距離 D反而/轉頭看、看見)
2.(3分)越明年/貧者自南海還/以告富者/富者有慚色。(每處1分)
3.(5分)(1)(2分)我想要到南海去,(你看)怎么樣?(關鍵詞“之”1分),“何如”1分)
(2)(3分)自己依靠著聰明與敏捷而不努力學習的人,是自己毀了自己。(關鍵詞“恃”“敗”各1分,“句子通順”1分)
讀書之法
朱熹
大抵觀書先須熟讀,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,繼以精思,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,然后可以有得爾。至于文義有疑,眾說紛錯①,則亦虛心靜慮,勿遽②取舍于其間。先使一說自為一說,而隨其意之所之③,以驗其通塞,則其尤無義理者,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。復以眾說互相詰難,而求其理之所安,以考其是非,則似是而非者,亦將奪于公論④而無以立矣。大率⑤徐行卻立⑥,處靜觀動,如攻堅木,先其易者而后其節(jié)目⑦;如解亂繩,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。
(選自朱熹《童蒙須知》)
[注釋]①紛錯:紛繁錯雜。②遽:倉促。③之所之:到所要去的地方,即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。④奪于公論:被公認的見解所更改。⑤大率:大多。⑥卻立:后退站立,形容小心謹慎。⑦節(jié)目:木頭節(jié)子,即關鍵之處。
1.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。(4分)
(1)然后可以有得爾 (2)則其尤無義理者
(3)不待觀于他說而先自屈矣 (4)復以眾說互相詰難
2.下列加點的虛詞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( )(2分)
A.勿遽取舍于其間 其“恕”乎!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(《<論語>十則》)
B.以驗其通塞 屬予作文以記之(《岳陽樓記》)
C.而求其理之所安 何陋之有(《陋室銘》)
D.則似是而非者 長跪而謝之(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3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。(2分)
如解亂繩,有所不通則姑置而徐理之。
翻譯:
4.選文先提出 的觀點,接著分析了如何讀書,最后運用兩個比喻分別論證了 和 的讀書方法。(用自己的話回答)(3分)
(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)
1.(4分)(1)這樣(2)特別,尤其(3)屈服(4)再,又(每小題1分,意對即可)
2.(2分)B
3.(2分)如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,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。
4.(3分)讀書應熟讀精思 讀書要先易后難;讀書要平心靜氣,從容處之,不能急躁。
參考譯文:
看書大多數(shù)都必須先要熟讀,讓書上的語句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,緊接著就精心地思考,讓它的道理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,這樣以后可以有所收獲了。至于那些對于文章道理有疑惑的地方,各家說法紛繁錯雜,就也要虛心靜靜思索,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各家意見中確定誰對誰錯。先假定一種說法自己單獨列為一說,然后順著文章的思路去想,來驗證它思路的通暢和阻塞。那么那些特別沒有道理的說法,不等到和其他的學說相比較,就已經(jīng)自己屈服了。再用大家的言論互相詰問反駁,然后尋求它的道理的穩(wěn)妥,來考證它的正確或錯誤,那么好像是對其實是錯的,也將被公眾承認的說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了。一般情況下,慢慢地停下來看,用平靜的心態(tài)來觀察發(fā)展變化,如攻擊堅硬的木頭,先攻擊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攻擊它的關鍵之處;如解開纏亂在一起的繩子,有所不通的地方就暫且放在那兒慢點去處理它。
琢 冰
【清】唐甄
昔京師有琢冰為人物之形者,被以衣裳,綴以丹碧,神色如生,形制如真。京師天寒,置之堂背,逾日不變;變則修飾之。往觀者日數(shù)百人皆嘆其巧驚其神。
一日,語眾曰:“孰能與我三斗粟,吾授之以吾技?!比藷o應者。乃問之曰:“子之技誠巧矣。子何不范金①琢玉,為夏、殷、周、漢之器,可以寶②而不壞?今乃琢冰為玩物,其形雖有,不日而化矣!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③,心勞而無用,可以娛目前而不可以傳之遠也?!?/p>
選自《潛書》
【注釋】①范金:把金屬澆在模子里。范:模子,用作動詞。②寶:珍藏。③真:實際。
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,停頓處用“/”劃開。(限斷兩處)(2分)往 觀 者 日 數(shù) 百 人 皆 嘆 其 巧 驚 其 神。
2.下列加點詞語意思不同的一組是( )(3分)
A.被以衣裳 同舍生皆被綺繡(《送東陽馬生序》)
B.置之堂背 且焉置土石(《愚公移山》)
C.子之技誠巧矣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(《出師表》)
D.子何不范金琢玉 吏呼一何怒(《石壕吏》)
3.用現(xiàn)代漢語寫出文中畫單橫線句子的意思。(2分)
孰能與我三斗粟,吾授之以吾技。
譯文:
4.文中有人認為琢冰者這種技藝“心勞而無用”,你贊成這種看法嗎?為什么?(3分)
答:
參考答案
(二)12分
1.(1)略微(稍微)(2)開,分散 (3)上下(左右、光景)(4)代魚(魚) 評分標準:共4分,每小題1分。
2.C (例句和C選項中的“于”字都是“在”的意思) 評分標準: 3分。17.亮晶晶的,好像明鏡剛打開,清冷的光輝突然從鏡匣中射出來一樣。 評分標準:2分,意對即可。
3.①指滿井和“我”住處的空間距離相近;②指“我”對滿井自然山水的喜愛和親近;③指滿井山水具有和“我”相近的性情品格,人和山水就像是一對情投意合的好朋友。評分標準:共3分。僅寫出第一點得1分,僅寫出第二點得2分。能寫出第三點,即可滿分。
(三)(10分)
1. 往觀 者 日 數(shù) 百 人/ 皆 嘆 其 巧/ 驚 其 神。評分標準:2分,每處1分。多斷不得分。
2. D(前一個“何”,意思是“為什么”;后一個“何”,意思是“多么”。) 評分標準:3分。
3. 誰能給我三斗粟米,我就把我的技藝傳授給他。 評分標準:2分,意對即可。要準確翻譯“孰”和“以”,每錯一處扣1分。
4.示例一:不贊成這種說法。因為這種技藝創(chuàng)造出來的冰雕作品,深受人們的喜愛,帶給人們美的享受。示例二:贊成這種說法。因為花了很大的功夫雕出的作品,卻不能保存久遠,白白地浪費人力和物力。評分標準:3分。言之有理,得3分。僅判斷,得1分。
【甲】世有伯樂,然后有千里馬。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。故雖有名馬,祇辱于奴隸人之手,駢死于槽櫪之間,不以千里稱也。
馬之千里者,一食或盡粟一石。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。是馬也,雖有千里之能,食不飽,力不足,才美不外見,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
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盡其材,鳴之而不能通其意,執(zhí)策而臨之,曰:“天下無馬!”嗚呼!其真無馬邪?其真不知馬也。
【乙】管仲、隰朋從于桓公而伐孤竹,春往而冬反,迷惑失道。管仲曰:“老馬之智可用也。”乃放老馬而隨之,遂得道。行山中,無水。隰朋曰:“蟻冬居山之陽,夏居山之陰,蟻壤一寸而仞有水?!蹦司虻?,遂得水。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,至其所不知,不難師于老馬、老蟻,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,不亦過乎?
(選自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)
1.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()。(3分)
A.①食不飽,力不足,才美不外見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
B.①千里馬常有,而伯樂不常有 ②乃放老馬而隨之,遂得道
C.①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蟻冬居山之陽,夏居山之陰
D.①老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
2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。(4分)
①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,安求其能千里也?譯文:
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圣人之智,不亦過乎?譯文:
3.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寫法。【甲】文作者以“千里馬”寓 ,在韓愈看來,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?【乙】文管仲最后“遂得道”,是因為他相信 (填寫一個成語),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?(6分)
答:
答案:D 評分:共3分。答對得3分。.答案:①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,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? ②現(xiàn)在的人卻不承認自己愚昧、不知道學習和吸取圣人的智慧,不太過分了嗎?評分:共4分。每小題2分。意思對即可。.答案:人才 根本原因是“不知馬”;老馬識途 要善于向動物、自然學習,掌握自然規(guī)律。評分:共6分。每問3分。填空1分,回答2分。意思對即可。【參考譯文】春秋時代,有一次,管仲和隰(xí)朋跟隨齊桓公出征孤竹國,春天去,冬天回,歸途中迷失了道路。管仲說:“可以讓老馬發(fā)揮作用了?!庇谑亲寧灼ダ像R在前面走,隊伍跟在后面,終于找到了道路。走在山里,隊伍找不到水喝。隰朋說:“螞蟻冬天住在山南,夏天住在山北,只要順著螞蟻窩向下挖就會找到水源?!惫煌诘搅怂?。象管仲這樣能干、隰朋這樣聰明的人,也知道要向老馬和螞蟻學習,可是今天有許多人,不知道自己知識淺薄,也不愿向別人學習,不是錯得很厲害嗎?
(一)閱讀下面語段,完成8-11 題。(8 分)
蜀之鄙有二僧,其一貧,其一富。貧者語于富者曰:“吾欲之南海,何如?”富者曰:“子何恃而往?”曰:“吾一瓶一缽足矣?!?富者曰:“吾數(shù)年來欲買舟而下,猶未能也。子何恃而往?”越明年,貧者自南海還,以告富者。富者有慚色。
西蜀之去南海,不知幾千里也,僧富者不能至,而貧者至焉。人之立志,顧不如蜀鄙之僧哉?是故聰與敏,可恃而不可恃也;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,自敗者也?;枧c庸,可限而不可限也;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,自力者也。
(節(jié)選自《為學》)
1.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()(2 分)
A.①西蜀之去南海 ②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
B.①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②顧野有麥場
C.①吾數(shù)年來欲買舟而下 ②伐竹取道,下見小潭
D.①貧者自南海還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
2.下列句中加點詞語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( )(2 分)
A.①子何恃而往 ②吳恂恂而起,視其缶
B.①以告富者 ②醫(yī)之好治不病以為功
C.①猶未能也 ②猶得備晨炊
D.①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焉 ②且焉置土石
3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文中劃線句子。(2 分)
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,自力者也。譯文:
4.結合蜀鄙之僧故事寓示的道理,談談你今后在學習上的打算。(2 分)
答:
(二)閱讀圍繞“學習”來展開議論的語段,完成12-13 題。(4 分)
鍥而不舍,朽木不折;鍥而不舍,金石可鏤。蚓無爪牙之利,筋骨之強,上食埃土,下飲黃泉,用心一也。蟹六跪①而二螯②,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,用心躁也。
【注釋】①跪:蟹腳。 ②螯:蟹鉗。
1.用現(xiàn)代漢語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。
鍥而不舍,朽木不折
譯文:
2.上文畫波浪線的句子寓示了什么道理?(2 分)
答:
鳥 說
【清】戴名世
余讀書之室,其旁有桂一株焉,桂之上,日①有聲口官口官 ② 然者。即而視之,則二鳥巢于其枝干之間,去地不五六尺,人手能及之。巢大如盞③,精密完固,細草盤結而成。鳥雌一雄一,小不能盈掬④,色明潔,娟皎可愛,不知其何鳥也。雛且出矣,雌者覆翼之,雄者往取食,每得食,輒息于屋上,不即下。主人戲以手撼其巢,則下瞰而鳴,小撼之小鳴,大撼之即大鳴,手下,鳴乃已。他日,余從外來,見巢墜于地,覓二鳥及鷇⑤,無有。問之,則某氏僮奴取以去。
嗟乎!以此鳥之羽毛潔而音好也,奚⑥不深山之適⑦而茂林之棲,乃托身非所,見辱于人奴以死。彼其以世路為甚寬也哉⑧!
(選自《戴名世集》)
【注釋】①日:有一天。 ②口官(guān)口官:擬聲詞,二鳥相和之聲。 ③盞:杯 ④掬:捧。 ⑤鷇(kòu):初生的小鳥兒。 ⑥奚:為什么。 ⑦適:到。 ⑧彼其以世路為甚寬也哉:意思是,人生的道路并不很寬。
1.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語。(2分)
(1)去地不五六尺( ) (2)手下,鳴乃已( )
2.下面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( ) (2分)
A. 人手能及之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(《愛蓮說》)
B. 雛且出矣 年且九十 (《愚公移山》)
C. 則二鳥巢于其枝干之間 賢于材人遠矣 (《傷仲永》)
D. 不知其何鳥也 安陵君其許寡人 (《唐雎不辱使命》)
3.把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(xiàn)代漢語。(3分)
每得食,輒息于屋上,不即下。
譯文:
4.作者通過二鳥“托身非所”致死的不幸遭遇,意在告訴我們什么道理?請用自己的話回答。(3分)
答:
文言文閱讀(2分)⑴ 距離(離開) ⑵ 停止 (每詞1分)(2分)B (B均為副詞,譯為“將要、將近”;A前者為代詞,譯為“它”,后者為用于主謂之間的助詞,無實義;C前者為介詞,譯為“在”,后者為介詞,譯為“比”;D前者為代詞,譯為“它”,后者為句中用來加重語氣的助詞 )(3分)每當?shù)玫绞澄铮ㄋ┚驮诜课萆贤O?,并不馬上下來。(“輒”“即”各1分,通順1分)(3分)注意選擇適合自己的人生之路,注意回避風險,盡量遠離禍患。(內容合理2分,表達通順1分)(一)閱讀下面三段文字,完成8——13題。(18分)
【甲】燎沉香,消溽暑。鳥雀呼晴,侵曉窺檐語。葉上初陽乾宿雨,水面清圓,一一風荷舉。故鄉(xiāng)遙,何日去。家住吳門,久作長安旅。五月漁郎相憶否,小楫輕舟,夢入芙蓉浦。
周邦彥——《蘇幕遮》
【乙】水陸草木之花,可愛者甚蕃。晉陶淵明獨愛菊;自李唐來,世人甚愛牡丹;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,濯清漣而不妖,中通外直,不蔓不枝,香遠益清,亭亭凈植,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。
周敦頤——《愛蓮說》
【丙】群葩當令時,只在花開之數(shù)日,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。芙蕖則不然:自荷錢出水之日,便為點綴綠波;及其莖葉既生,則又日高日上,日上日妍。有風既作飄飖之態(tài),無風亦呈裊娜之姿,是我于花之未開,先享無窮逸致矣。迨至菡萏成花,嬌姿欲滴,后先相繼,自夏徂秋,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,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。及花之既謝,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;乃復蒂下生蓬,蓬中結實,亭亭獨立,猶似未開之花,與翠葉并擎,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。此皆言其可目者也。
李漁——《芙蕖》
1.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。(4分)
(1)侵曉窺檐語( ) (2)可愛者甚蕃( )
(3)芙蕖則不 然 ( ) (4)自夏徂秋( )
2.下列句子中加點的“而”字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( )(1分)
A.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B.濯清漣而不妖
C.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D.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
3.【乙】段以蓮象征君子美德,下列敘述蓮與君子特質的說法有誤的一項是( )(2分)
A.出淤泥而不染:君子潔身自愛,不同流合污。
B.不蔓不枝:君子不隨便說他人短處,以免橫生枝節(jié)。
C.香遠益清:君子德行芬芳,可以遠播各地。
D.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:君子人格高潔令人 景仰,不受人利用。
4.翻譯下面句子。(4分)
(1)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。
譯文:
(2)此則在花為分內之事,在人為應得之資者也。
譯文:
5.【甲】詞是寫作者見到荷塘景象,而生出 的情感。(乙)段借對蓮花形狀的敘寫,闡述了作者 的生活態(tài)度。(丙)段按照 順序來寫芙蕖,表達了作者 的情感。(4分)
6.【甲】詞中“一一風荷舉”為什么比同樣寫荷葉的(丙)段中“有風既作飄飖之態(tài),無風亦呈裊娜之姿”顯得更為形象、傳神?(3分)
答:
(1)臨近拂曉(2)多(3)這樣(4)往,到.D.B.(1)我則唯獨喜愛蓮花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不被沾染污穢。(2)這對于花來說是(它)的分內之事,對于人來說就是應當?shù)玫降南硎芰恕?.思念故鄉(xiāng)潔身自好、不慕名利 時間 喜愛、贊美
6.用具體的詞,更為直觀可感;寫景敘事化,更富動感,更像電影;活靈活現(xiàn)地寫出了蓮荷一片臨風而舉的最基本特征;字字用得妙,尤其是“一一”二字;還表現(xiàn)了詩人不斷擴展,默默欣賞的情感。
(二)比較閱讀下面文言文,完成12-16題。(10分)
【甲】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。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,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。夫環(huán)而攻之,必有得天時者矣,然而不勝者,是天時不如地利也。城非不高也,池非不深也,兵革非不堅利也,米粟非不多也,委而去之,是地利不如人和也。故曰,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得道者多助,失道者寡助。寡助之至,親戚畔之。多助之至,天下順之。以天下之所順,攻親戚之所畔,故君子有不戰(zhàn),戰(zhàn)必勝矣。
——選自《<</span>孟子>二章》
【乙】《傳》稱師克在和不在眾,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,君臣和則國家平,九族和則動得所求,靜得所安,是以圣人守和,以存以亡也。吾,楚國之小子也,而早喪所天,為二兄所誘養(yǎng),使其性行不隨祿利以墮。今但貧耳;貧非人患,惟和為貴,汝其勉之!
——錄自《三國志·蜀書·向朗傳注引<</span>襄陽記>》
【注釋】①傳:《左傳》。②九族:指高祖、曾祖、祖、父、自己、子、孫、曾孫、玄孫。③天:指所依存或依靠,這里指父母。④誘:教導。
1.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。(2分)
以天下之所順 以:
《傳》稱師克在和不在眾 克:
2.下列句中加點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( )。(2分)
A.天時不如地利 使其性行不隨祿利以墮
B.三里之城,七里之郭 吾,楚國之小子也
C.環(huán)而攻之而不勝 而早喪所天
D.生,亦我所欲也 此言天地和則萬物生
3.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(xiàn)代漢語。(2分)
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溪之險,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。
4.從內容看,甲乙兩文都強調了“ ”的重要性。甲文以戰(zhàn)爭為例,強調了“天時不如地利,地利不如人和”;乙文則從 、 、 三個方面進行了說明。(用原文中的詞語填空)(2分)
5.從寫作目的看甲文希望統(tǒng)治者 ;乙文則是告誡子孫 。(用自己的話回答)(2分)
(二)比較閱讀文言文(10分)
1. (2分)每小題1分。(1)以:憑借。(2)克:戰(zhàn)勝,取勝。
2. (2分)B1
3.(2分)其中四字必譯出——域、以、固、威。譯文:管理百姓(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)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(邊疆)的界限,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,征服(威懾)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。
4.(2分)每空0.5分。和 天地 君臣 九族
5.(2分)每空1分。施行仁政 不要擔憂和害怕貧困,而應努力做到“和”(此題只答后半部分或“以和為貴”得0.5分;只答前半部分不得分)。
一、觀湖中之魚明世間至理(20分)
【甲詩】 釣魚不得
【唐】李舜弦
盡日池邊釣錦鱗,芰荷①香里暗消魂。依稀縱有尋香餌,知是金鉤不肯吞。 ——選自《全唐詩》
注釋:①芰(jì)荷:菱葉和荷葉。
【乙文】 湖之魚
【清】林紓
林子①啜茗于湖濱(A)肆②,叢柳蔽窗,湖水皆黯碧如染,小魚百數(shù)來會③(B)下。
戲嚼豆脯④唾之,群魚爭喋⑤;然隨喋隨逝,繼而存者,三四魚焉。再唾之,墜綴葑草⑥之上,不食矣。始謂魚之逝者皆飽也。尋⑦丈之外水紋攢動爭喋他物如故。
余方悟:釣者將下鉤,必先投食(C)引之。魚圖食(D)并吞鉤。久乃知,凡下食者皆將有鉤矣。然則名利之藪⑧,獨無鉤乎?不及其盛⑨下食之時而去之,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?
——選自木刻本《畏廬文集》
【注釋】①林子:林紓(shū)自稱,中國近代文學家、翻譯家。②肆:指茶館。③會:匯聚。④豆脯:豆豉之類佐餐小食品。⑤喋:成群的魚兒吃東西。⑥葑(fēng)草:水生植物。⑦尋:長度單位,八尺。⑧藪(sǒu):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澤。后比喻人或東西聚集的地方。⑨盛:多,頻頻。
1.請解釋【乙文】中加點詞的意思。(4分)
啜( ) 逝( ) 故( ) 乃( )
2.請認真閱讀【乙文】,憑你的語感,將文言詞“之”“以”“其”“而”正確填入文中的ABCD處。(2分)
3.【甲詩】中加橫線的“錦鱗”代指的是什么?在我們學過的古詩文中,用法與此相同的還有不少,請再列舉一例并寫出具體代指的內容。(2分)
答:
4.用“/”為【乙文】中畫橫線的句子準確斷句。(2分)
尋 丈 之 外 水 紋 攢 動 爭 喋 他 物 如 故。
5.翻譯【乙文】中畫波浪線的語句。(3分)
不及其盛下食之時而去之,其能脫鉤而逝者幾何也?
譯文:
6.【甲詩】作者“釣魚不得”,【乙文】也說對于丟下的食物,魚兒漸漸“不食矣”。如果要用【甲詩】中的兩句詩來概括其原因,你認為是哪兩句?(2分)
答:
7.【甲詩】中的“香餌”在【乙文】的作者看來,喻指什么?請用【乙文】第三段中的一個雙音節(jié)詞來回答。(1分)
答:
8.【乙文】由觀魚喋食而引發(fā)人生感悟,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其蘊含的深刻哲理。(2分)
答:
9. 積累鏈接:魚兒,是可愛的小動物,《小石潭記》中也有精彩的描寫。請將下面的語句補充完整: , ,往來翕忽。(2分)
觀湖中之魚 明世間至理(20分)(4分)啜:飲,喝; 逝:游開,游走,離去; 故:先前,原來;乃:于是,就,便(2分)A.之 B.其 C.以 D.而(2分)指的是魚或美麗的魚;如:“錦鱗游泳”“沉鱗競躍”“呷浪之鱗”(代指魚);“孤帆遠影碧空盡”“孤帆一片日邊來”(代指船);“臣本布衣”(代指平民)等,任寫一例即可。(2分)斷句兩處:尋丈之外/水紋攢動/爭喋他物如故。(一處1分)(3分)翻譯:(如果)不趁著他人頻頻下食的時機而離去,能夠脫鉤而游走的又有幾個(多少)呢?(正確、通暢得1分,重點關注“及”“去”“逝”“幾何”四個關鍵詞,譯錯一個扣0.5分。)(2分)依稀縱有尋香餌,知是金鉤不肯吞。(1分)名利(2分)告誡世人,莫為名利所誘惑而吞下釣鉤,而成為他人盤中之物?;颍阂芙^誘惑,淡泊名利,才有真正的美好自由。(意近即可)9.(2分)佁然不動,俶爾遠逝(錯一字扣1分,扣完為止)
掃描二維碼推送至手機訪問。
版權聲明:本文由信途科技轉載于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聯(lián)系站長刪除。